江蘇廣電總臺舉辦慶祝第26個中國記者節分享交流會
2025年11月08日 17:5611月 7 日下午,總臺在新聞發布廳舉辦慶祝第26個中國記者節分享交流會。總臺領導葛萊、陸峰、趙準、任桐、季建南、何寧出席會議,各有關部門負責人和業務骨干代表 100 多人參加分享會。會議由季建南副臺長主持。

在第35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總臺共有6件作品獲獎,一等獎數量及獲獎總數均位居全國省級廣電媒體前列。在全國廣播電視新聞“百佳”推優中,總臺獲獎數(8件)名列全國省級臺第一,實現了四大類別(作品類、欄目類、平臺類、人才類)全面豐收。分享會上,來自融媒體新聞一部、融媒體新聞二部、融媒體新聞三部、新聞頻道、網絡傳播部的10位同事,作為獲獎部門、團隊代表分享了創作體會。

《從一到無窮——張純如的力量》摘得中國新聞獎新聞專題一等獎,主創王芳認為作品的成功是對歷史守護者的致敬,更是對“銘記真相、凝聚共識”的肯定。創作團隊的初心化作三方面堅守:一是以“國家站位、世界眼光”定調,跨越國境訪談 30 余人,只為展現張純如精神“從一到無窮”的裂變;二是反復梳理原始影像,從海量素材中打撈未公開細節,讓張純如的形象鮮活如初;三是歷經十幾次策劃會、十三四輪審改,每一個鏡頭、每一段旁白都反復推敲。

《<正午江蘇>——紀念渡江勝利暨南京解放 75 周年特別節目》獲中國新聞獎新聞編排一等獎。主創團隊代表莊學香分享編排心得時提出,歷史需不斷重溫,在歷史與時代交匯處創新講好渡江故事,要跳出“炒冷飯”困境,以敬畏之心打磨優質內容,守住歷史的真實底色,同時用故事化手法激活歷史,借“時空折疊”構建共情場景,破除傳播壁壘,讓歷史穿越時空、直抵人心。

《博物古今有看頭——“5·18國際博物館日”特別節目》獲中國新聞獎新聞直播二等獎。團隊代表莫妍坤復盤創作歷程,道出“荔直播”團隊五個“好”字訣:在時代脈搏中選“好”主題、在各美其美中做“好”協作、在好事多磨里抓“好”互動、在網言網語中講“好”故事、在見微知著中提“好”建議。

談及《擋不住的腳步:從“加倉”太倉看“加倉”中國》斬獲中國新聞獎評論三等獎,主創姜超楠提出 “站位決定視角,視角決定一切”,她坦言在經濟報道中需跳出地域局限,以全國乃至全球視野拆解地區案例。面對西方唱衰中國經濟、炒作“外資撤離中國”的錯誤論調,主創團隊正是憑借過硬采訪與硬核觀點“硬碰硬”回應,用事實證明外國投資未被“逆風”阻擋,有力傳遞 “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的信念,為中國經濟光明論注入強勁聲量。

周會峰作為主創深情講述《記者調查:“新能源動力液”,能替代汽油用?》的曲折采編經歷,每一個細節都讓人感受到這篇榮獲中國新聞獎輿論監督報道三等獎的作品來之不易。團隊頂住重重壓力,堅守“一追到底”精神,加之依托總臺支持,才一步步揭開以新能源為幌子、涉資數十億元、裹挾十多萬受騙群眾的大型傳銷騙局,最終推動全國范圍的執法打擊,直至騙局徹底覆滅。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跨越十年傳薪火,漢藏師生續“援”夢》獲中國新聞獎融合報道三等獎。蔣津津代表團隊真誠分享,他們運用雙線鏡像敘事,讓歷史與當下彼此映照,生動呈現漢藏師生薪火相傳的佳話。這不僅是“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的個人成長,更是一代代援派工作者無私奉獻的時代縮影。她感嘆團隊有幸用鏡頭為這束照亮邊疆的教育之光寫下最溫暖的時代旁白。

全國廣播電視新聞“百佳”之優秀廣播新聞《以豐收作答》的主創孫昕談及創作感悟,稱這是一場用腳步丈量大地、用筆墨書寫擔當的“四力”修煉之旅。團隊跨越山海,深入全國各地田間地頭收集鮮活素材,以守正創新打破常規呈現,用豐收直播回答“誰來種地” 的時代之問,新農人的堅守與熱愛深深打動自己,也讓她更明晰三農報道的使命。

《新聞特寫:我與總書記面對面》獲評“百佳”之優秀廣播電視新聞“頭條”,主創高彥談及報道的成功,認為核心在于強化統籌策劃與創新實踐。報道前,總臺提前部署、細化方案,聯動多方備好素材;報道中,團隊高效協同,搶抓時效完成多平臺推送。作為地方媒體,報道堅持“到位”與 “錯位”結合,精準傳遞核心精神,深挖江蘇代表故事填補報道空白,讓時政報道兼具深度與溫度。

劉娟分享“荔枝新聞”客戶端獲評“百佳”之優秀廣電新媒體的心得。她表示,這份肯定背后,是整個荔枝新聞中心協同發力的成果,更是總臺探索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實踐路徑、深化“新聞立臺”決心的體現。

張慧鑫講述自己作為新聞人的成長心路,他認為獲評“百佳”之優秀新聞播音員主持人的榮譽是動力,也是鞭策,更是前行的方向。“過去已去,未來已來”,作為總臺青年主播,還將砥礪前行、奮勇爭先,在有光的地方成為光,肩負起總臺傳播時代最強音的使命。

會上,葛萊臺長代表總臺黨委向獲獎者表示熱烈祝賀,同時向全體員工致以記者節問候。他傳達了第 35 屆中國新聞獎頒獎報告會及江蘇省慶祝第26個中國記者節座談會精神,并圍繞精品內容創新創優工作提出要求。他指出,在慶祝成績、分享成果的同時,必須看到我們在獲獎數量與質量方面還有較大提升空間,既要高度重視評獎工作,更要樹立正確政績觀,堅守初心、定力、堅持厚積薄發。一是領會 “致廣大而盡精微”的境界,把握 “大”與 “小”的辯證統一。要胸懷 “國之大者”、以大視野、大格局謀劃工作,同時聚焦民生關切小切口,將頂層關懷與群眾訴求緊密結合,以匠心打磨細節,實現 “正能量、高質量、大流量”的傳播效果。二是唯有 “實感”,方能“活寫”,踐行“深”與“活”的創作理念。堅持深入基層深挖事實,強化“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實踐精神,讓報道兼具事實厚度與思想深度,同時以“講好故事”為核心,用鮮活生動的表達引發受眾情感共鳴。三是在一體化中激活個體,優化“統”與 “分”的運作機制。以一體化理念統籌各平臺運作、形成“大兵團作戰”效應,同時靈活采用多元組織形式調動創作積極性,避免內部賽道擁擠,實現重點領域點狀突破。葛萊強調,既要瞄準更多更高的獎項,又不止于拿獎,要全面提升優質新聞內容的生產能力,持續壯大主流輿論的傳播力、影響力。

季建南副臺長在總結時指出,本次分享會既是分享、回望與盤點的會議,更是整裝再出發的動員會。“不日新者必日退”,新聞的生命力始終與創新相伴相生。創新不是新聞工作的附加題,而是必修課,是永遠在路上的探索與堅持。近期總臺將邀請中國記協和中央媒體的業內專家,圍繞新聞精品生產等議題開展專項業務培訓,助力總臺進一步提升創新創優能力。